“港漂”心聲:我為什么選擇離開香港

香港享譽“自由開放的國際都市”,一直吸引不少來自內地的年輕人懷揣夢想與期待,來這里學習、工作、落地生根,吸引力卻逐年減退。一位居港四年的“港漂”電臺財經節(jié)目主持(若琳),近日選擇了離開這個她曾尋找到自由與無限可能性的城市,回到內地,并寫下《香港:謝謝你把我照顧的很好》,在網上熱傳。下面和大家一起來聽一聽若琳選擇離開香港回到內地的想法。

 

這是個小小的、冷漠的、繁忙的都市。城市本已夠狹小,地形又復雜,于是只有約百分之三十的土地被開發(fā),卻要同時承擔八百萬的人口。你永遠要不斷穿插在擁擠的人群,人群永遠行色匆匆在摩天大樓的夾縫中。維港的燈火再炫目,你終究要回到那個幾乎轉不開身的居室。

 

雖然地理上香港是亞洲社會,但文化上她更偏向西方──這里相信規(guī)則遠勝過人情,于是在我們看來,香港人不好相處、頑固而冷漠;在香港人看來,我們不守規(guī)矩,無法信任。

 

香港人不明白為何所有deal都要在餐桌的觥籌交錯中敲定,即便有朋友所托也會拒絕為不認識的人寫推薦信。很難講清楚內地的“人情大過天”和這里對規(guī)則的固守,哪一種更為優(yōu)越,只能說要各取所需?;蛟S香港更適合內向者,不需要高超的人際溝通技巧,也可以在香港活得很舒服。

 

這個城市各項規(guī)則繁復細致到令人哭笑不得─亂穿馬路要罰款,坐小巴不系安全帶要罰款,高層住戶任由冷氣機滴污水也是犯法……也由于完善的規(guī)則和港人對規(guī)則的尊重,香港如一臺精準的鐘表高效有序地運行,反過來得以在如此逼仄的環(huán)境和有限的資源里盡量提供給你生活的體面和尊嚴。

 

“唱衰香港”是一種流行。在香港,人們感嘆“the city is dying”;而這些年香港在內地媒體上的形象,更多是一種沒落的感覺。第一次來香港的內地人會失望居多─迪斯尼這么?。繒怪行?、星光大道有什么好看的?上海超越香港,很快的事情啦!而若琳覺得,香港失去最多的核心價值,是開放和包容,是互相體諒達至共贏的精神。

 

一個大都市總會有排外的噪音。而且,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出現再奇葩的言論和行為都不足為奇。讓若琳心寒的、或者是真正讓她考慮離開香港的,并不是這些極端排外的言論和行為本身,而是整個社會對這種極端排外的示弱、縱容甚至默許。

 

平日立法會也永遠在吵,示威、游行、爭拗、咒罵……這讓“有能力的人不出聲,沒能力的人爭住做”。香港就如一艘行將沒有油的巨船,船上人卻為了去哪個港口加油而大打出手,留下巨輪獨自在海中打轉。而內地,她犯了甚至依然在犯很多錯,但她在向前走。這是若琳選擇回去的原因。(文字摘自:香港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