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出境游把握維權的“理”與“度”

中國公民在外的權益,是國家尊嚴的體現;而在外的行為,也是國家形象的代言

 

不久前,在越南芽莊金蘭國際機場,中國游客與越南邊檢人員發(fā)生沖突。目前,該機場否認游客所稱索賄情節(jié),一名“擊打中國游客背部”的越南保安被停職。此事會否有進一步處理,有待觀察。但其蕩開的漣漪,留給我們切實的思考:中國境外游客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近年來,中國已成全球最大的旅游客源國,每年走出國門的中國游客過億人次,消費超過萬億元。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除了遭遇無理索要“小費”等情況,許多中國游客都反映,曾經歷過被宰被騙、強制買賣、被迫增加自費項目等糟心事。一些旅游目的國甚至出現了“專宰中國人”的餐館、免稅店和游玩項目。日前曝光的韓國首爾一些餐館使用過期食材,只接待中國團體游客,卻禁止韓國人進入,就是典型案例。

 

然而,不少當了冤大頭的中國人往往選擇息事寧人。主觀上,誰也不想因為小錢而敗壞游興,掏錢買順心是首選;客觀上,確實也面臨語言不通、時間緊張、維權成本高等難題,沉默隱忍成為慣習。一些針對中國游客的侵權行為,抓住的恰是這種心態(tài)。比如去年有幾位中國游客,在蒙古國受到人身攻擊及侮辱,卻未聯系中國駐蒙使館,也未向當地警方報案,而悶聲回國。幸得獲悉此事的大使館嚴正交涉,促使蒙方道歉,維護了中國游客的權益。

 

放棄維權,雖說是個人選擇,往往卻也是迫不得已。境外游的種種亂象,有旅游目的國治理不力的原因,也有畸形的旅游經營模式的問題。尤其是后者,成為許多亂象之根源。部分組團社和地接社、商家與導游看準了團體游客在信息掌握和行動能力上的短板,相互勾結、暗藏陷阱。

 

勇于對旅游潛規(guī)則說“不”,中國游客需拿起法律武器,善于依法維權。實際上,許多國家為維護本國旅游形象設置了投訴維權渠道,比如泰國的旅游法庭、西班牙的旅游警察等。中國游客要養(yǎng)成保留消費單據、收集一手證據的習慣,遇到侵權時方可保障正當權益。此外,當個人力量有限時,還可求助當地駐華使館。“‘中國腳步’走到哪里,‘中國保護’就會跟到哪里。”外交部部長王毅的此番表述正是我國政府的鄭重承諾。外交部設立全球領保應急呼叫熱線12308、中國警方在意大利景點與意方警察聯合巡邏等,就是為了讓中國游客“感覺祖國隨時就在身邊”??梢哉f,中國游客海外維權渠道日趨多元、環(huán)境趨好。

 

需要注意的是,海外維權同樣不能以觀點代替法律,以情緒代替理性,甚至衍生民族主義情緒。中國公民在外的權益,是國家尊嚴的體現;而在外的行為,也是國家形象的代言。確有一些游客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了解有限,對維權方法和尺度認識模糊,遇到不快、不解的事情,容易走向過度維權。比如遇到航班延誤,動輒以“罷乘”、“占機”、拿設備出氣等非理性方式維權,不僅得不到法律保護,而且有理也變成無理。維權當有禮有節(jié)有度,表達訴求于法律之中、恪守言行于文明之間。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當出境游成為更多人的選擇,也需要切記遠方不僅有詩和悅享,也伴隨著各種風險。境外游并不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一些令人不爽的煩惱,此時需有理有據,也需要拿出勇氣,才能既維護權利,更維持尊嚴。(姜 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