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廢ECFA小組之后 挑戰(zhàn)才剛開始

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絡報21日發(fā)表評論說,媒體報道臺當局“經濟部”ECFA小組遭裁撤,引起議論,雖然官員立即澄清,但也間接證明了兩岸經貿談判和官方往來停擺,是蔡當局的“新常態(tài)”。

 

臺灣新當局上臺后,負責統(tǒng)籌服貿、貨貿諮商、產業(yè)合作交流等策略規(guī)劃的臨時任務小組業(yè)務量驟減,可以理解;但這個當局口稱“將繼續(xù)推動兩岸協(xié)議監(jiān)督條例‘立法’”,卻將ECFA小組歸建原單位,是否意謂除了安撫工商界情緒之外,無意進行后續(xù)談判?兩岸交流由經而政,?;鶗?、陸委會也同樣業(yè)務量驟減,是不是也應該一并裁撤?

 

話說回來,兩岸經貿談判停頓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臺灣人。去年臺灣經濟增長率能夠保一,主要歸因于第四季出口回溫,其中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出口成長最多,達18%;中國大陸是臺灣最大出口地,去年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地區(qū)順差達670億美元,可以說臺灣經濟得以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上У氖亲詮姆Q協(xié)議卡關,臺當局愈來愈難為臺商爭取更好的貿易及投資條件,無法讓臺灣在這波出口復蘇之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雖然臺當局冀望推行“新南向政策”填補空缺,但事實上,由于近年大陸工資水準上漲,以及東盟市場進一步整合,臺灣對東盟投資及貿易量早已逐年成長,臺灣是泰國第3大、越南第4大、馬來西亞第4大、印尼第10大外資來源地,現(xiàn)在最需要做的,是積極解決臺商在當?shù)赜龅降睦щy。尤其是歐美市場黑天鵝亂飛,全世界都在加碼東盟,臺灣中小企業(yè)很難得到額外租稅優(yōu)惠,這種情況下,自由貿易協(xié)定更形重要。

 

臺灣主要貿易對手韓國已于2007年與東盟簽署FTA,10年間出口成長約500億美元;2010年東盟-中國大陸FTA啟動,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從9.8%降至0.1%,目前已成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相較之下,臺灣面對東盟關稅壁壘,很難與韓國等對手競爭,終將促使制造業(yè)外移東盟成員國或與其簽署FTA的中國大陸等地設廠。

 

文章認為,臺當局應當盡力替廠商清除障礙,讓廠商能在世界各地自由投資及貿易,自由選擇最佳資源配置,而非替廠商做決策。臺當局一任只有四年,在換屆選舉前就必須提出政績,容易傾向尋求短期政策成效,有些時候卻和廠商的永續(xù)經營目標沖突。

 

新當局上臺已滿9個月,除了對大陸喊話提出各種要求之外,很少積極替臺灣人在國際上爭取權益,大至臺塑、小至漁民皆然,實在令人遺憾。期盼臺當局認清臺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積極與主要出口市場洽簽經貿合作協(xié)議,東南西北向都好,只要對臺灣人民有利的,都要努力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