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在港共話漢字與中華文化存續(xù)

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和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17兩岸人文對話”20日在香港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十幾位專家及學者齊聚香江,圍繞活動主題“漢字與中華文化之存續(xù)”展開深度對話,就如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進行探討。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還被借用于書寫日語等語言。在《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共收錄2500個常用字及1000個次常用字,共計3500個。

 

專家們一致認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象征,記載和傳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存續(xù)的根本保證,對漢字的重視及保護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中華語文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何景賢說,中華文化歷經(jīng)幾千年融合,扮演著溝通與橋梁角色的中國文字,歷久彌新。文字推動了歷史進程,也記錄了文化軌跡。

 

何景賢表示,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的發(fā)展,計算機和手機普及,年輕人打字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寫字水平卻急劇退化,兩岸多次舉辦漢字文化活動,便是希望喚起人們對漢字的深情和關注。與此同時,網(wǎng)絡上便利快速的中文輸入法,又讓古老的漢字重新?lián)碛袩o限生機,其具體成果體現(xiàn)在全球各地產生了無數(shù)中文愛好者和學習者。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潘悟云就漢字文化圈與漢字平臺的發(fā)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由于漢字有許多同字異形現(xiàn)象,再加上許多研究需要看到文字原貌,所以他提出,最好有一個漢字平臺,既能滿足漢字檢索的需要,又能滿足文獻存真的要求。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金榮華對漢字與中華文化的關系發(fā)表了見解。他說,有了文字,一個群體的風俗習慣、思想和信仰等才能有世代累積與傳遞的記錄。

 

金榮華認為,漢字是形、音并用的文字,漢字的構建方法對中華文化的保存和傳遞起著很大作用。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各個地方的方言雖不一樣,但文字卻是統(tǒng)一的,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就在于此。

 

在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長黃德寬看來,漢字與世界上的其他現(xiàn)行文字相比,除了具有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符號的一般屬性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鮮明的文化特征,這種屬性對中華文化的存續(xù)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黃德寬提出,要深入認識漢字對中華文化存續(xù)的歷史貢獻,深入挖掘漢字系統(tǒng)內蘊含的豐富文化訊息,是當代語言和歷史文化學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自2012年開始,“兩岸人文對話”已相繼在北京、南通、臺北、杭州等地舉辦過7場。(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丁梓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