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片·尋親·抽水馬桶——一位資深廣播工作者的兩岸交流記憶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7-11-30 16:15:10 | 來源: 新華社 |
1972年4月7日,這是刻在一塊炮彈彈片上的日期。彈片收藏者是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部高級編輯畢福臣,這些從金門打到廈門小嶝島的彈片作為歷史的見證,被他珍藏了40多年。
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部高級編輯畢福臣
1972年,兩岸仍處軍事對峙狀態(tài),廈金地處前線,雙方均是“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畢福臣登島那天正好是單日。“我們下午4點多上島后,連隊指導員就告訴我,趕緊進掩體。沒過5分鐘,這邊就打了兩炮。過了不到5分鐘,金門也朝這邊打了兩炮。”事后,指導員送了他兩塊彈片。
金門
在小嶝島上,畢福臣看到24個大喇叭疊在一起,每個喇叭都有2米高、1米寬,對著金門方向。金門也有類似的“大喇叭群”對著大陸。“喇叭工作時,面對面說話根本聽不見。”畢福臣說。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同時宣布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并呼吁盡快實施兩岸通郵通航,同胞直接接觸,探親訪友,參觀交流。大陸方面公布的政策讓分隔兩岸的骨肉至親看到了團圓的希望,人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失散親人。
由于兩岸無法直接通郵,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播部專門在香港、美國、日本等地設立郵政信箱,以便接受臺灣聽眾信件。1980年,《空中之友》節(jié)目開播后第15天,就收到臺灣來信,其中開列了12人的尋親名單。臺播部派出記者到河南,在當地政府協(xié)助下查清了情況,并在節(jié)目中予以反饋。
1984至1987年,臺播部共為187位臺胞找到在大陸的親人。其中,1987年就有61位。“兩岸隔絕40多年,親人無法見面的痛苦,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畢福臣說,能在那個特殊年代參與為兩岸同胞架起心橋的工作,他十分欣慰。
1987年,臺灣當局迫于民意壓力宣布開放部分臺灣民眾回大陸探親。兩岸交流大門終于打開,畢福臣和同事們立即投入關于探親熱潮的報道。當時,編輯部派了七八路記者,奔赴粵、閩、鄂、湘、魯等接待臺胞較多的省份采訪。
采訪中,畢福臣感受到由于長期隔絕,兩岸同胞間難免存有隔閡與誤解。一次,他接待一位回大陸探親的臺灣海員。兩人飯后坐車回電臺,沿路很多新修的高層建筑引起了臺胞的興趣。
“這些樓是干什么的?”“這么高的樓有電梯沒有?”“我能下去看一下嗎?”……一連串的追問,折射出兩岸剛恢復交流時臺胞渴望了解大陸的心情。梳理了臺胞們關心的問題之后,畢福臣歸納出“臺灣同胞疑慮250例”,在節(jié)目中予以解答。
在接觸過的臺胞中,畢福臣印象最深的是1979年在浙江省黃巖縣采訪的王友定。“那時整個黃巖縣,沒有一棟房子有抽水馬桶。他很不好意思地對我說,不習慣現在這個廁所,問能否請政府幫忙建個有衛(wèi)生間的房子?”
經畢福臣向縣領導反映,由縣里資助一部分錢,并撥給宅基地,王友定蓋起一棟兩層小樓,安上了抽水馬桶。
現在的黃巖早已高樓遍地,變了模樣。畢福臣說,2014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念對臺廣播開播60年,特意邀請王友定來京參加活動。“他還記得我?guī)偷倪@個忙。他說,自己的房子在當地已經落后了。但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滿,他覺得回來定居這一步走得沒錯。”
黃巖區(qū)
作為兩岸交流歷程的見證者,畢福臣感慨良多。“2000年,我又去了小嶝島,那里已辟為旅游區(qū)了,金門也建了戰(zhàn)地觀光園。這段歷史,兩岸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看。聽說,小嶝島還發(fā)展成了臺灣小商品集散地。”
“兩岸一家親,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祖國大陸一直以耐心和愛心去做臺灣同胞的工作。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這體現了對臺灣同胞的真誠關愛。”畢福臣說,越來越多臺胞感受到了大陸的善意,中央對臺政策的感召力越來越大。
“回顧歷史很有意義。我們要不忘過去,正視現實,面對未來,為實現祖國統(tǒng)一盡心盡力。”畢福臣說。(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查文曄)
新聞推薦
- 一組數字,回顧2024年中國元首外交2024-12-31
- 2025年春運首日火車票今起開售 購票有新變化→2024-12-31
- 中俄兩國元首互致新年賀電2024-12-31
- 2024,一起聆聽“向上”的中國!2024-12-31
- 這一年,福建與臺灣互動好熱!2024-12-31
- 2024,世界更懂中國Loong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