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凍結人員擬移轉 臺“蒙藏委員會”真要走入歷史
“蒙藏委員會”舉行的校園推廣活動,舞者讓小學生體驗頂碗功夫。以后類似活動恐成絕響。(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民進黨當局上任以來,在很多領域搞起“去中國化”的小動作。8月14日有臺灣媒體報道,臺當局行政機構即將拍板的2018年度預算中,沒有列入“蒙藏委員會”的預算,這無異于讓其直接虛級化。而一旦沒明年預算,“蒙藏委員會”等同“確立裁撤”。
年底“熄燈”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當局行政機構17日將拍板2018年度預算,所有機構中,獨缺“蒙藏委員會”。行政機構計劃“蒙藏委員會”在今年底“熄燈”。
據(jù)悉,“蒙藏委員會”內部也展開“分家業(yè)務”,上月開始詢問公務員未來換到其他行政部門的志愿順序。據(jù)透露,臺當局文化部門將設“蒙藏文化中心”、陸委會則設立處理蒙藏輿情的科室,以接收“蒙藏委員會”工作人員。
外界的判斷是,蔡英文當局裁撤“蒙藏委員會”箭在弦上。
爭議不斷
不過,因為“蒙藏委員會組織法”尚未廢止,此舉無異讓“蒙藏委員會”直接虛級化,恐引發(fā)島內爭議。
2010年,臺灣“立法院”通過“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其中已無“蒙藏委員會”,如果“行政院”再將“蒙藏委員會組織法”送請“立法院”廢止,“蒙藏委員會”就“走入歷史”。
但7年來,“蒙藏委員會組織法”并未廢止,預算年年編列,“蒙藏委員會”正職員額53人,全年業(yè)務費約700萬元新臺幣。2016年,民進黨“立委”蔡易余等人就正式提出議案,要求廢除“蒙藏委員會”,認為其“職能不明,浪費人民的納稅錢”云云。而對于本機構存在引起的爭議,有“蒙藏委員會”官員表示,這些年來外界常聽到裁撤,我們是聽得太多了。
象征意義
“蒙藏委員會”源自于北洋政府的“內務部蒙藏事務處”,1928年以后改隸于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轄下,并設置“蒙藏委員會”,是南京國民政府管理蒙藏事務的最高機構。國民政府時期,“蒙藏委員會”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邊疆民族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了積極意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臺當局“蒙藏委員會”的職能逐漸弱化,平常業(yè)務不多,僅余象征意義。此前臺當局討論組織改造時,都曾有意裁撤“蒙藏委員會”,但因考慮其象征意義而未實行。
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后,給人的感覺廢除“蒙藏委員會”勢在必行。然而,去年“5·20”后,兩岸溝通管道不再暢通。“蒙藏委員會”存在的象征意義與政治性,也讓蔡英文當局不得不重新思考調整將引發(fā)的政治效應。
“去中國化”
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嚴峻分析,事實上,在陳水扁當政時,民進黨當局就有意裁撤“蒙藏委員會”,將此作為其“去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步驟,但由于撤并后的機構和人員安置等種種原因一直未完成。這次蔡英文當局借內部組織架構調整之名,依然是想走“去中國化”的老路,這與其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是相聯(lián)系的。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表示,“蒙藏委員會”有特殊政治意涵,是否需要存在可讓立法機構討論,但依照正常程序,應該先廢止“蒙藏委員會組織法”,才成為不編預算的排除對象。如今直接將其地位和職能虛化,蔣萬安質疑恐“大開巧門”。
對于臺灣當局裁撤所謂“蒙藏委員會”的問題,國臺辦發(fā)言人安峰山早在今年5月就應詢表示,我們對臺灣方面的內部調整不做評論,但是堅決反對借內部調整為名去搞“去中國化”的“臺獨”分裂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