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找到了,就會?;厝ァ薄喾饧視伨涂缭胶{的尋親路

“我很開心,完成了爸爸的遺愿!”8日,返回臺灣后的陳湘華看到在大陸的侄女轉(zhuǎn)發(fā)的關(guān)于她不久前跨越臺灣海峽尋親之旅的報道后,再次勾起了她對這些年漫長尋親路的回憶。

 

1949年,陳湘華的父親陳金南隨部隊遠赴臺灣,與親人失去聯(lián)系。退伍后,陳金南開設(shè)了一家雜貨店,店內(nèi)的小黑板上一直寫著“湖南武岡”四個字。

 

“所以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湖南人。”陳湘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她十多歲那年的一個夜晚,無意中聽到了父親的哭聲,詢問后才知道父親夢見了奶奶。

 

那是陳湘華第一次看到父親流淚,也第一次知道了她在湖南還有奶奶和二伯。

 

“爸爸從未斷過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在陳湘華的記憶中,她父親愛吃辣椒,總會用一個破舊的收音機關(guān)注湖南的天氣。

 

在臺灣的日子,她父親曾多次嘗試給老家寫信,但在特殊的年代里,這些書信就如同掉入大海一般沒有回響。

 

直到1984年,陳金南終于收到一封來自家鄉(xiāng)的回信。“那天爸爸特別激動,拉著我說奶奶寫信回來了!”陳湘華知道,是那封信更堅定了爸爸回鄉(xiāng)探親的決心。

 

4年后,當陳金南終于有機會回湖南尋親時,卻得知原來他的母親早已離世,他湖南的親人不想讓他傷心,便以他母親的口吻寫下了那封家書。

 

“那次爸爸心情低落了很久。”陳湘華說,在那個資訊不發(fā)達的年代,書信是相隔兩岸的親人唯一的聯(lián)系方式,而信件一來一回往往需要七八個月,一年最多只能收到一兩封家書。

 

當一家人還在計劃找時間一起回鄉(xiāng)探親時,陳金南卻在1992年患上重度中風(fēng),無法言語。“那段時間,爸爸想家了就會看著地圖。我知道,他在看臺灣和湖南的距離。”陳湘華說。

 

2001年,陳金南病逝。父親過世后,陳湘華決定要替父親完成心愿。但當她想與湖南的親人聯(lián)絡(luò)時卻發(fā)現(xiàn),那二十余封家書不見了。

 

原來陳金南一直將家書小心封存在一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地方,在他中風(fēng)期間,通信地址丟失,而后陳湘華一家又歷經(jīng)數(shù)次搬家,徹底斷了與湖南親人們的聯(lián)系。

 

就在陳湘華快要放棄的時候,去年10月,竟找到了塵封已久的家書。

 

記者在這些信中看到陳金南寫給母親的一段話:“7月1日接到來信,這是兒日夜盼望了已四十五年了,終于如獲至寶,所謂家書值千金,其實這幾十年來,天天盼望的又何止千金、何止萬金。”

 

“我讀到這些內(nèi)容時,眼淚也停不下來。這些字里行間充滿了爸爸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陳湘華說。

 

她在信封上找到一個家鄉(xiāng)的地址。期間,她曾帶著這個地址先后兩次回湖南尋找,卻發(fā)現(xiàn)老家的行政區(qū)劃早已發(fā)生變動。

 

但陳湘華沒有放棄,她的尋親之路也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今年5月,陳湘華通過朋友介紹找到大陸一家公益尋人組織,并將材料和信息寄了過去。

 

“因為找到了家書,有具體的地址、有人名,資料比較多。很驚訝的是,我寄出沒多久就收到大陸打來的電話。”陳湘華說,到6月,他們告訴我,有可能找到了親人。

 

“去年底,我們開始做一個幫助臺灣老兵及臺灣‘尋親二代’到大陸尋找親人的項目,目前已經(jīng)幫助了50個兩岸家庭實現(xiàn)團圓。”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合作負責人劉雅靚告訴記者,得知陳湘華的故事后,項目組將尋親信息彈窗推薦給湖南邵陽縣的部分今日頭條用戶,并且立即組織當?shù)氐闹驹刚唛_始尋找,終于在邵陽縣金稱市鎮(zhèn)大興村找到了陳湘華素未謀面的親人。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么多年來,家鄉(xiāng)的親人也從未停止過尋找我們!”陳湘華說,她二伯后半輩子戒了煙酒,就是希望能與我們重逢。

 

遺憾的是,陳湘華的二伯在去年去世。“二伯沒有盼到這次團聚,但我和堂哥可以將這份親情延續(xù)下來。”陳湘華說。

 

今年7月4日,陳湘華帶著家書和一枚父親最喜歡的印章回到故鄉(xiāng),并將印章埋在了爺爺奶奶的墳前。

 

臨回臺灣前,陳湘華特地帶了一小瓶家鄉(xiāng)的泥土。“我要把土放在爸爸的骨灰旁邊,這樣才算圓滿地帶爸爸回家。”

 

回到臺灣后,陳湘華拿出在老家和親人們的合影給媽媽還有姐姐、弟弟看。“家人都非常開心,媽媽還說明年她要跟我一起回湖南祭祖。”陳湘華說,“家鄉(xiāng)找到了,就會?;厝?。” (新華社長沙8月9日電 記者張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