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塚容:中日聯手找回東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飯塚容:中日聯手找回東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2017年5月飯塚容在首爾與余華合影(受訪者供圖)

 

飯塚容是日本著名漢學家,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他早在大學時代便開啟了他的中國文學翻譯生涯,已經翻譯了余華、鐵凝、蘇童等40多名中國作家的80多部作品,為中國文化的在日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近日,人民網駐日記者對飯塚容進行了專訪,請他介紹了自己的翻譯作品、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的認識以及中國文學在日本的現狀等。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文學與時俱進

 

飯塚容第一次到中國是1983年,他隨日本魯迅研究家代表團訪問了上海、南京、紹興三個城市。隨后在1984年,他又進行了一次私人旅行,他感覺當時的中國在交通等方面很不方便,跟現在相比有隔世之感。

 

飯塚容感受很深的一件事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中日之間的通信聯絡越來越便利。他在文學翻譯工作上需要跟中國作家聯系,最初只能給他們寫信。他還清楚地記得1991年和余華第一次聯系時用的還是航空郵件。后來很快就改成了電子郵件,而現在幾乎都是用微信聯系,翻譯上出現問題馬上就可以解決,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飯塚容看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文學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把其中最明顯的變化歸納為“個人化傾向”和“市場化傾向”。中國老一代作家的作品總是涉及到國家、歷史、民族這些大的命題,注重“宏大的敘事”。相比之下,年輕一代作家注重個人的日常生活,有時甚至是身邊的瑣事。他認為健康的市場環(huán)境對文學的發(fā)展也有積極推動的一面,但是,有一些作家或出版商過于看重商業(yè)利益,讓文學失去了原來的面目,這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日本民眾對中國認知的變化

 

飯塚介紹說,日本曾經出現過兩次中國當代文學熱,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也就是日本戰(zhàn)敗之后不久的那段時期;另一次是80年代改革開放后不久的那段時期,當時,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動向十分關注,中國文學日譯本的出版也非?;钴S。對他來說,當時是中國文學在日本的“黃金時代”。但現在日本人對中國文學的興趣似乎大不如從前了。他分析道,這其中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出版界整體不景氣,在這種情況下,文學、特別是外國文學的翻譯和出版都比以前困難。

 

應該重視中日兩國的相互交流和學習

 

中國作家協會從2010年開始,每隔兩年主辦“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這是世界各國的翻譯家之間以及翻譯家與中國作家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飯塚容每一屆都參加,包括今年8月份在貴陽舉行的第五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另外,此前飯塚容還參加過文化部主辦的“漢學家與中外文化交流座談會”,中國出版集團主辦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論壇”等活動。他認為,這些會議都很有意義,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應該多多舉辦。

 

他感覺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現在人們似乎更重視與歐美國家的文化交流,而忽視了中日兩國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對這種現象,他甚至感覺到一種凄涼。中日之間有久遠的文化交流史,有許多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基因,兩國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彼此都有過長足的進步。因此,他認為中日兩國與其一味追逐西方文化,不如在彼此身上尋求閃光點,找到更適合東方人的審美和表達方式,找回東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讓日本讀者再一次走近中國文學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飯塚容和余華的關系比較密切。目前,飯塚容翻譯最多的也是余華的作品。只要余華出新作,他都會找機會翻譯。在第五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他也講述了自己在上世紀90年代與余華通信時收到的一封回信,余華說到:“我不太清楚現在日本對于中國文學的介紹處于什么程度。但我有一點可以自信的告訴你,中國現代文學一直在穩(wěn)步地走向成熟。中國的作家會在下個世紀讓世界文學界吃驚。” 飯塚容說,余華的這種真摯和熱情成為他后來不斷翻譯余華作品的動力之一。

 

飯塚容還擔任《人民文學》日語版《燈火》的日方翻譯總監(jiān),該雜志從2015年創(chuàng)刊以來翻譯了幾十位作家的短篇小說和詩作,他希望這個雜志可以永遠辦下去,讓中國作家在日本一直有這樣一個展現的舞臺。(人民網東京9月26日電 許永新 吳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