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旅比臺灣畫家的“中國記憶”

編輯:左妍冰|2018-01-11 16:21:39|來源:中新社

盡管自小就隨家人離鄉(xiāng)赴港又轉(zhuǎn)赴臺灣,但旅比臺灣畫家阮麗明為自己最新畫作命名主題時,不假思索地決定就叫“中國記憶”。

 

10日,“中國記憶——阮麗明作品展”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開展,專為展覽創(chuàng)作的29幅畫作“中西合璧”,在歐洲手造紙、油畫布等源自西方的材質(zhì)上,將巍峨的中國山水、搖曳的梅蘭竹菊乃至傳統(tǒng)的迎春圖和蟠桃獻壽圖一一呈現(xiàn),令人稱奇。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阮麗明的家史。阮麗明祖籍中國浙江,其父是二戰(zhàn)期間中國抗戰(zhàn)將領(lǐng)。她對中新社記者回憶,全家轉(zhuǎn)赴臺灣后,父親與旅居臺灣的書畫大家結(jié)成“臘八粥會”,每次聚會大家相約不談政治,只談琴棋書畫,而常穿一襲長衫赴會的書法大家于右任,至今在她的腦海中留存。

 

浸淫于“臘八粥會”濃郁的藝術(shù)氛圍,阮麗明拜張大千入室弟子孫云生、賴敬程等前輩為師,學習山水、人物、花鳥、工筆、敦煌佛畫像等。長大后阮麗明入讀臺灣藝術(shù)??茖W校,又于1972年轉(zhuǎn)至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shù)學院攻讀油畫專業(yè)。

 

旅居比利時四十余載,阮麗明與丈夫魏崇明相知相伴。作為比利時華裔第三代,魏崇明的祖父魏宸組曾在二十世紀初擔任駐比利時公使,與當時中國外交總長陸征祥等五位代表一起參加了巴黎和會。魏崇明則是比利時首位華裔大使,歷任比利時駐加蓬、圣多美、韓國(兼駐朝鮮)大使。

 

正是在丈夫駐外期間,阮麗明第一次踏上家鄉(xiāng)的土地,“因為我先生外派的時候要去朝鮮,一定得從北京轉(zhuǎn)機,這樣我就有機會回到大陸自己的家鄉(xiāng)”。

 

阮麗明說,親眼所見大陸各地江河山川,令她頗為震撼,“小時候也看臺灣的山水,覺得不錯,但畢竟是在島里”,大陸更為壯觀的山水則讓人看得更遠,立體感更強,“登高望遠后看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所有這些都成為阮麗明藝術(shù)道路上的滋養(yǎng),而且“這些滋養(yǎng)就呈現(xiàn)在‘中國記憶’展出的畫作中”,同時也讓她覺得,雖然常居國外,丈夫已是比利時華裔第三代,“但我們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近些年,阮麗明與丈夫“常回家看看”,多次踏訪大陸,并致力于推動中比文化交流。對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她覺著隨著年歲漸長,“底子夠了”,希望將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西畫技巧與材料融合交匯,“跳出這個圈子”,開創(chuàng)繪畫生涯的新境界。

 

在10日畫展開幕式上,知名旅比華人畫家曹培安評價說,“中國記憶”展出的畫作深得中國繪畫理論精髓,“致廣大而盡細微”,在似與不似的游走中,將山的巍峨、樹的千姿、光的透亮,水的涓流生動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

 

對阮麗明而言,“中國記憶”還在繼續(xù)。這兩個月除了忙于辦展,她計劃3月再回趟大陸,“想去看看峨眉山,趁我現(xiàn)在還爬得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