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方艙醫(yī)院”?來看古人如何戰(zhàn)“疫”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03-13 10:35:56 | 來源: 人民網(wǎng) |
縱觀我國歷史,疫情并不少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蠱”“疾”等文字的記載,“癘”字亦多見于《尚書》《山海經(jīng)》,這表明,中國人很早就對疫病有初步了解。
在與瘟疫抗爭的過程中,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jīng)驗。今天,青年君就和你一塊兒,看看古人戰(zhàn)“疫”中有哪些“良方”“妙計”,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疫情怎么傳播?“病從口入”和接觸
“疫者,民皆病也。”
這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疫”的注解。可見,在古代,人們就認為“疫”是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的。那么,疫情又是如何傳染、流行起來的呢?
首先是通過呼吸道傳染。宋代醫(yī)學家楊士瀛編撰的《仁齋直指方論》中就有提到:“不可入癆瘵之門吊喪問疾,衣服器皿中,皆能乘虛而染觸焉。”
清代醫(yī)學家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也說,“遇天行觸濁氣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氣管,由氣管而達于血管。”
病從口入,變質和受污染的食物也會傳染。《論語·鄉(xiāng)塘》中,子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東漢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科學地介紹了因食物不潔引發(fā)的各種后果:“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凡蜂、蠅、蟲、蚊等集食之上,食之致瘺”。
接觸同樣是疫情傳染的渠道之一。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曾提到,馬鼻疽的傳染“乃因人體上先有瘡而乘馬,馬汗及毛入瘡中”。
古代醫(yī)家還認識到蒼蠅等昆蟲是疫情傳播的重要媒介,清代汪期蓮的《瘟疫匯編》就有記載:“瘟疫大行,有紅頭青蠅千百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者。”
此外,古人還注意到,疫情的發(fā)生與氣候變化、季節(jié)交替有著一定關聯(lián)。《周禮·天官·疾醫(yī)》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上氣疾。”
疫情如何控制?隔離
許多典籍都表明,隔離,是控制疫情進一步擴散的有效辦法。
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jīng)·素問·刺法論》認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接著提出防止傳染需要“避其毒氣”,即避免與患者接觸。
了解了病理和傳播渠道,“隔離觀察治療”應運而生。《漢書·平帝記》載:“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就是說,西漢末王莽掌權時就有了隔離治療的觀念。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有了主動居家隔離的案例——即便這樣會導致日常政務運轉出現(xiàn)問題。
《晉書·王彪之傳》稱東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南齊書·文惠太子傳》中也提到,蕭齊太子長懋“與竟陵王子良俱好釋氏,立六疾館以養(yǎng)窮民”,在疫情暴發(fā)期,“六疾館”可以成為類似“方艙醫(yī)院”的隔離之所。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疫情出現(xiàn)后,長安城內醫(yī)療慈善機構甚多,官辦有“養(yǎng)疾坊”、民辦有“病坊”,寺院辦有“悲田坊”或是“福田院”,這些都是專門醫(yī)治或隔離病人的場所。
宋至清,阻止疫情傳播的“隔離”措施更加“冷酷”,即便親人也不能接觸。
南宋初曾任“中書舍人”的朱翌在筆記小說《猗覺寮雜記》中說:“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親皆絕跡,不敢問疾,恐相染也。”明代蕭大亨在《夷俗記》也建議:“凡患痘瘡,無論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見。”
我國古代瘟疫病專著《溫疫論》。資料圖片
至于具體的治療之法,我國古代眾多醫(yī)學家對各種不同的傳染病進行了許多有效的探索,總結出許多治疫的經(jīng)驗。名醫(yī)孫思邈要求醫(yī)生在救治病人時“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他還收治了被社會歧視的慢性傳染病麻風患者600多人,醫(yī)德、醫(yī)術均為后世景仰。
防疫重在預防:勤洗手、戴口罩
我國古代對于疫情的預防也非常重視。
《黃帝內經(jīng)》中已明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更是直接說道:“與其救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yǎng)于無病之前。”平日要重視強身健體、加強營養(yǎng),增強抗病能力。
今人一直呼吁大家“勤洗手”以保持個人衛(wèi)生,古代同樣如此。《禮記·玉藻》中記載:“日五盥。蓋謂洗手不嫌頻數(shù)耳。”說的是每天要洗五次臉,而洗手的次數(shù)那是越多越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馬可·波羅行記》中提到,“元制規(guī)定,向大汗獻食者,皆用絹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國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習慣。
環(huán)境衛(wèi)生對疫情防治也必不可少,必須重視環(huán)境治理,消除安全隱患。宋人溫革《瑣碎錄》建議:“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消毒同樣是防止疫情的好辦法,當然,受制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古代的消毒技術比較有限,多為“熏”或“蒸”。
端午習俗之一掛菖蒲就與避疫有關
《周禮·秋官》篇載有人們用莽草、嘉草等燒熏驅蟲、驅病的記錄。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載:“天行瘟疫,取初病人的衣物,于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清代羅世瑤在《行軍方便便方》一書中也說:“將初病疫氣人貼肉布衫,于蒸籠內蒸一柱香,久則全軍不染。”
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雖不發(fā)達,但頑強奮進的炎黃子孫仍依靠自己的智慧以及不懈努力,為抗擊疫情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歷史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證明,中國是一個勇于并善于抗擊疫病的國度,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我們更應該堅定必勝信心,奮力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全面勝利。
相關新聞
- 2020-03-09中國古人對疫病的認識及其啟示
- 2020-03-03史上治疫知規(guī)律 隔離要招總為先
- 2020-03-02古代中國每4年暴發(fā)一次傳染病,是怎么防治的?
- 2020-02-10古代的防疫與疫苗
新聞推薦
- 海協(xié)會會長張志軍發(fā)表新年寄語2025-01-03
- 東部戰(zhàn)區(qū)2025新年第一天發(fā)布這首MV,釋放了什么信息?2025-01-03
- 外交部:歡迎世界各國企業(yè)到香港投資興業(yè) 共享香港發(fā)展和“一國兩制”的紅利2025-01-03
- 光明在前 行則將至——兩岸專家學者熱議當前臺海局勢“硬核”跨年2025-01-02
- 多國領導人發(fā)表新年賀詞呼吁和平與發(fā)展2025-01-02
- 2025年將有哪些大事?12張圖帶你速覽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