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性”或“建設性”模糊?兩岸重啟對話與協(xié)商之挑戰(zhàn)與機遇

編輯:左妍冰|2021-03-31 15:33:02|來源:華夏經緯網

“創(chuàng)造性”或“建設性”模糊?兩岸重啟對話與協(xié)商之挑戰(zhàn)與機遇

 

作者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最近大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度表明對臺政策戰(zhàn)略定力、自信及特點,具有延續(xù)性、一致性;同時在重要兩岸政治基礎上重申 “九二共識”,此為兩岸對話與交流的“通關密語”。與此同時,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先前曾提兩岸應進行“有意義對話”或“建設性對話”,顯示對兩岸重啟對話與協(xié)商期待。新任臺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則提“建設性模糊”概念,企盼兩岸找到“互利互惠”最大公約數(shù)。對此,國臺辦回應須回到“九二共識”,顯然若臺灣沒有回到此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勢將難以重啟對話及協(xié)商。

 

從“有意義對話”、“建設性對話”,到“建設性模糊”概念,目前看來皆只有概念提出,但概念內涵及實質指涉付之闕如,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兩岸論述,始能賦予概念的內涵及發(fā)揮作用。陸委會進一步說明所謂“建設性模糊”是有前提的假設性說法。這個前提就是邱太三所言大陸不能強加所謂臺灣無法接受的“政治框架”及“對抗舉措”,必須停止針對性軍事威脅,始能為兩岸良性互動關系營造必要條件。換言之,“建設性模糊”仍是主張兩岸對話與協(xié)商不應預設任何政治前提,這導致此概念仍在原地躊躇難以前進,因為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這與大陸堅持“九二共識”主張相悖離。

 

有的學者認為兩岸存在主權爭論難以尋求共識,致無法對話,建議雙方先擱置爭議,朝有建設性的部分和領域開始。但何謂“有建設部分和領域”則語焉不詳,兩岸對話仍是陷入無解狀態(tài)。但也有學者提出拋棄“創(chuàng)造性模糊”的“九二共識”,其條件比不要預設“任何政治前提”更為嚴格。

 

一、臺灣當局兩岸論述及政策路線,因政黨輪替產生路線“斷裂”

 

首先,“九二共識”發(fā)揮兩岸關系正?;?ldquo;定海神針”作用。無論是簽署23項兩岸協(xié)議、外事休兵、降低軍事敵意,皆因國民黨主政時期不僅倡議“九二共識”,也主張及接受,否則就難有和平穩(wěn)定兩岸關系發(fā)展,甚至在馬英九最后任期在新加坡展開“習馬會”。顯然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主政期間兩岸當局的共識,具體存在且發(fā)揮影響作用;然臺灣政局發(fā)展及權力繼承因選舉導致政黨輪替執(zhí)政,導致此一涉及兩岸核心利益的“九二共識”,并未為民進黨當局所接受,至此兩岸關系陷入惡性循環(huán)及敵意如螺旋般上升。換言之,臺當局的兩岸政策核心主張,因政黨輪替產生“斷裂”;至于大陸對臺政策主張“九二共識”,則具有一致性。

 

其次,臺灣政黨輪替執(zhí)政產生兩岸政策的“不穩(wěn)定性”。從2021年大陸《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揭橥對臺政策部分,主要要求是:一、再次明確“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強調“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是推進兩岸和平發(fā)展和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和保障。二、表達反對“臺獨”的堅定立場,高度警惕“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三、繼續(xù)堅持“促合作”、“促融合”,增加“完善保障臺胞福祉和在大陸享有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的內容。整體而論,大陸對臺政策的大政方針相較于臺當局更具穩(wěn)定性,包括“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反“臺獨”及“促融合”等內容。臺當局對大陸政策產生斷裂,主因是國、民兩黨兩岸政策核心主張南轅北轍,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卻否定“九二共識”使然。

 

二、“九二共識”是“創(chuàng)造性模糊”,兩岸協(xié)商政治前提,而非“建設性模糊”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

 

復次,兩岸交流與對話基礎 “九二共識”。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將“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分開,有些大陸學界解讀這種說法,呈現(xiàn)某種程度政治善意?!墩ぷ鲌蟾妗窂娬{兩岸政治基礎:一個中國、九二共識,這釋放明確的信號,中國政府堅守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既往大陸的兩岸政策論述,曾提出體現(xiàn)“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分開表述“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有的學者詮釋成臺當局可以二選一,實際上這擴大兩岸的政治想象空間。簡言之,這展現(xiàn)大陸對臺政策在某種程度的政治善意,民進黨當局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即可,不必公開明言接受“一中原則”。

 

再者,“建設性模糊”流于抽象及空洞化。2019年初民進黨當局曾公開否認接受“九二共識”,并提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一國兩制”。從《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及既往國民黨主政時期簽署23項,大陸并未要求臺當局公開承認“一中原則”,而是要接受具有“創(chuàng)造性模糊”的“九二共識”。就大陸來說,“九二共識”涉及兩岸關系性質,其概念內涵是“一中原則”、“兩岸一中”或“兩岸一國”;民進黨當局則提出被選替代方案,包括所謂“九二精神”、“九二歷史事實”、“九二共同認知”,這些語詞概念內涵并未賦予兩岸統(tǒng)合意義。從民進黨當局角度來論,兩岸對話與協(xié)商不應預設任何政治前提,如此所謂“建設性對話”因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概念本身成為空洞、抽象及原則性語詞,難以對兩岸關系產生積極性作用。

 

三、“建設性性模糊”不等于“創(chuàng)造性模糊”,難以成為重啟兩岸對話及合作之“通關密碼”。

 

最后,“創(chuàng)造性模糊”不同于“建設性模糊”。誠如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唐永紅教授批判:邱太三的講話不僅暴露了蔡英文當局繼續(xù)否定海峽兩岸先前在兩岸關系的性質定位與發(fā)展方向上所達成的“九二共識”,以及相應主張“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以及“臺獨”分裂的本質;繼續(xù)把兩岸公權力對話溝通、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建立在“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政治框架基礎之上的圖謀。足見,大陸學者將“建設性模糊”對兩岸關系性質界定為“國與國關系”,若是大陸也是這樣界定,這不僅無助于重啟兩岸對話,反讓兩岸關系治絲益棼、適得其反。

 

大陸學界普遍認為“九二共識”正是兩岸本著求同存異精神,在“創(chuàng)造性模糊”思維下,基于兩岸現(xiàn)行法制規(guī)范所達成的兩岸之間的“最大公約數(shù)”,并且曾經行之有年,行之有效。顯見 ,這種“建設性的模糊”其實指意涵并不清楚,究竟指涉為何?是所謂兩岸協(xié)商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表述嗎?或是模糊化“九二歷史事實”說法嗎?從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識”后,已很少論及“九二精神”、“九二會談精神”、“九二歷史事實”及“九二共同認知”。

 

國民黨時期所提兩岸對話基礎是“創(chuàng)造性模糊”,劍指“九二共識;但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所謂的雙方要靠彼此智慧、態(tài)度以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達成以“建設性模糊”對話目標,則不易清晰理解;若要發(fā)揮重啟兩岸對話功能,勢必要進一步延伸其對兩岸關系性質界定 ,究竟兩岸關系是“一國內部”性質,或是“一中一臺”、“兩個中國”間的“國與國的特殊關系”或“特殊的國與國關系”。毋寧而論,“建設性模糊”尚欠缺具有創(chuàng)造性及包容性概念內涵,難以成為重啟兩岸對話及合作之“通關密碼”。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標簽:兩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