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年夜飯 中華兒女情

一桌年夜飯 中華兒女情

 

香港過年講究“好彩頭”——

迎春接福 萬象更新

 

窗臺上,潔白飽滿的水仙種球正茁壯地抽葉、生長,為家里增添了一絲年味。這是香港青年小袁與新婚妻子特意去旺角花墟(花市)挑的。“相比蝴蝶蘭、桃花和百合等傳統(tǒng)年花,我太太更偏愛象征‘如意吉祥’的水仙”,小袁靦腆地笑了。

 

擦窗戶、拖地板、掃塵垢、換被褥……在香港,掃屋是年前必不可少的“儀式”,寓意去除霉運、辭舊迎新。“揮春(春聯(lián))到!”看著窗明幾凈的家,妻子從抽屜里翻出早已買好的春聯(lián)和福字貼。“靠左一些,再高點,欸好,位置不錯!”小袁一邊“指揮”,一邊給妻子遞上粘膠。“迎春接福,萬象更新”,這副紅底燙金的春聯(lián),寄寓著小家庭對新一年的熱切期盼。

 

紅絨帽、虎頭鞋、暖手包……新春將至,小袁的姐姐阿珊忙著給5歲的女兒添置新衣。“瞧這紅彤彤的一身,喜慶又可愛。”給女兒換上一身“新行頭”,阿珊滿意地點點頭。今年的“利是封”更是別出心裁,是阿珊和丈夫一起設計的。在電腦上操作設計軟件,阿珊先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一家三口,再配上淘氣的紙雕小虎,最后再把設計圖發(fā)給印刷公司。

 

每逢春節(jié),那桌父母親手烹制的年味總是子女心頭最深的牽掛。在新界荃灣的袁家,年屆七十的袁爸爸和袁媽媽仍堅持親自為年夜飯掌勺。

 

兩個孩子先后成家,一年一度的年夜飯成了全家難得的團圓時刻。“今年是第一次同新抱(兒媳)一起過年,我們可要好好準備!”除夕前一周,袁爸爸已經開始聯(lián)絡相熟的攤販,預訂新鮮食材?;蹚椦赖奶K眉魚、臘香陣陣的鴨腿、肉質緊實的豬手、健康補益的蔬菜……袁爸爸興致勃勃地將買來的魚肉蔬果收拾好,笑得燦爛。

 

對講究“好彩頭”的香港人來說,鮮香軟糯的蘿卜糕不可或缺,寓意步步“糕”升、富貴榮華。選好大個兒蘿卜,一半刨絲、一半切條,隔水蒸軟;瑤柱、金華火腿、臘腸、蝦米、干蔥切碎,大火爆香;最后加上粉漿混合均勻,上屜蒸熟。白白嫩嫩的蘿卜糕出籠,還不算完,袁媽媽總會熱油香煎,“滋啦”一聲,蘿卜糕被煎到表皮金黃、外酥里糯。每逢過大年,大人們在廚房忙碌,孩子們則歡快地吃著糖椰絲、糖蓮子、煎堆、瓜子和炸油角,這都是傳統(tǒng)小吃。

 

“除夕那晚,咱一起回家吃團圓飯,好嗎?”姐姐發(fā)來信息。“好呀姐,我們過年見!”小袁回復道,滿心歡喜。

 

澳門街頭“金虎慶新春”——

“團年飯”香 節(jié)暖情長

 

臨近春節(jié),38歲的澳門旅游從業(yè)人員何萍萍已經在盤算“團年飯”吃什么。她是4個孩子的媽媽,忙碌于工作和帶孩子之余,自己還在讀澳門科技大學的在職博士。

 

“澳門人真正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何萍萍笑著解釋,“二十八”在粵語中諧音“易發(fā)”,老板大多在這天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而家里那頓“團年飯”,自然要等到除夕夜。

 

菜市場里,購年貨、備食材的顧客不少。何萍萍一手拎著滿滿的購物袋,一手在攤位上熟練地翻揀活蟹,“我每年都來這里采買食材,孩子們喜歡吃水蟹粥,暖胃又鮮甜!”

 

本地蟹肉厚味鮮,斬大塊;姜切細絲,油鍋爆香,下蟹塊翻炒;“滋啦”聲中,水蟹由青轉紅,一股鮮香撲鼻而來;淋少許米酒,加一碗水燜鍋,湯汁變成誘人的淡黃色時,加入白粥煮開。“我喜歡撒點蔥花調味,一鍋熱騰騰的水蟹粥就做好了!”何萍萍笑著介紹。

 

端上桌來,粥不稠不稀,蟹黃豐腴、蟹肉鮮美,孩子們搶著吃。“團年飯”上,何萍萍也準備用水蟹粥“收尾”。吃完飯,趁著周末,何萍萍想帶孩子們上街轉轉。

 

媽閣廟前,香煙裊裊;十字街頭,張燈結彩;漁人碼頭,喜慶熱鬧……農歷虎年即將來到,澳門街頭擺上了以“金虎慶新春”為主題的花燈裝飾,人人見面互道“恭喜”,多家餐廳拿出各具特色的新春菜單,與市民及游客一起迎接新春。

 

舞獅舞龍是年俗,也是澳門傳統(tǒng)的民族體育活動。舞龍舞獅巡游常常從大三巴牌坊出發(fā),途經議事亭前地、媽閣廟、澳門漁人碼頭、氹仔官也街以及龍環(huán)葡韻,一路引來孩子們追著觀看。

 

“花開富貴,竹報平安”。清新淡雅的水仙、絢麗多姿的蝴蝶蘭、姹紫嫣紅的銀柳、金燦燦的五代果……“花”與“發(fā)”諧音,澳門人過春節(jié),總是不缺年花點綴。漫步于公園街頭,隨處可見黃澄澄的金橘舒展綠葉,在冬日暖陽中,帶來人們對“大吉大利”的期許。

 

“現(xiàn)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澳門經濟逐步復蘇。相信新的一年,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何萍萍對未來充滿希望。

 

臺籍教師張釗瑞在大陸過年——

兩岸年俗 同根同源

 

“大年夜要守歲,初一一大早去祈福,初二跟媽媽回外婆家,初三、初四才可以出游……”2016年就來到大陸打拼的張釗瑞來自臺灣臺中,說起兩岸年味,他感慨道,“兩岸是一家,過年的習俗是同根同源的。”

 

讓張釗瑞最難忘懷的是,小時候過年總是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我爸爸有8個兄弟姊妹,小時候一過大年,大家都會聚在我的爺爺奶奶家!我們小朋友吃零食、看電視、打游戲,非常歡樂!”

 

張釗瑞最喜歡吃臺灣春卷。“一張薄薄的春卷皮攤在手上,夾上一筷子青菜、豆干、煎蛋、香腸……餡料自選,最后撒上一層噴香細碎的花生粉,卷一卷就是美味!”張釗瑞告訴記者,春節(jié)美食除了好吃,更蘊藏著傳統(tǒng)文化,“吃年糕,意思是‘吃甜甜,過好年’;蘿卜糕,在臺灣也叫菜頭粿,寓意好彩頭。”

 

“但現(xiàn)在,我最想吃的是北京烤鴨。”2017年,張釗瑞到北京體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如今已經在福建福州定居,他還一直對北京美食念念不忘。

 

“閩臺兩地隔海相望,很有淵源,氣候、飲食都很像,我非常喜歡在福州的生活和工作。”2021年,張釗瑞三十而立,也開啟了在福州的新生活,“這一年,我有幸入職福建師范大學,通過自己喜歡的手球運動促進兩岸交流,還獲得‘第十八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除了事業(yè)上的收獲,張釗瑞的“愛情長跑”也在這一年“修成正果”,愛人是湖南懷化人。“6年前,我們通過體育結緣,約會方式就是到各地跑馬拉松。北京、南京、廣州、廈門……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張釗瑞笑著感慨,“我們牽著手一起奔向賽道終點,覺得非常感動,非常有意義!”

 

最令張釗瑞感到幸福的是,溫馨的小家將迎來一個“小老虎”。“我們的孩子是兩岸交流的結晶,希望即將到來的寶寶健康成長,成為兩岸交流的小天使。”張釗瑞說。

 

除夕將至,張釗瑞準備留在大陸和愛人圍爐守歲,“也可能邀請一些留在大陸過年的臺灣朋友,大家一起聚會”。新的一年,他希望臺灣的家人親戚身體健康,也希望兩岸能有更多的交流活動。

 

海外華僑華人共迎春節(jié)——

濃濃年味 切切鄉(xiāng)情

 

春節(jié)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節(jié)日。濃濃年味,切切鄉(xiāng)情。每逢春節(jié),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華僑華人都會以各種方式共迎新春。

 

泰國曼谷,唐人街大紅燈籠高掛,各色年貨琳瑯滿目。“這里的春節(jié)氣氛不輸國內。”泰國華僑李桂雄正在辦年貨,對聯(lián)、燈籠、茶葉、生鮮……汽車后備廂裝得滿滿當當。“對祖國的思念,越到節(jié)日越濃,很想能回去和老鄉(xiāng)們喝茶談天。”因為疫情原因,李桂雄已近兩年沒能回國,59歲的他聲音有些哽咽。他細細盤算著即將到來的大年,“除夕,一家人熱熱鬧鬧吃年夜飯,雞鴨魚肉都不能少;大年初一,要為長輩煮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還要給孩子們發(fā)紅包。”

 

調面糊,攤薄餅;蘿卜、豆腐、肉片等各類菜肴切絲備好……每逢春節(jié),旅居加拿大溫哥華的浙江臺州人王典奇,總會和家人制作家鄉(xiāng)特色美食“餃餅筒”,和當地僑胞、外國友人分享,“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但我們把中國文化帶到了這里,讓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都能感受到我們的熱情好客。”今年這個春節(jié)不一般,大年初四,北京冬奧會將正式開幕。“我們海外華僑華人熱情期待、真誠祝福北京冬奧會圓滿成功!”王典奇笑著說。

 

地處南半球,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夏日炎炎。春節(jié)將至,年味漸濃。唐人街入口高高的石制牌樓上,“中國城”三字格外醒目。“我愛人是福建人,得為她準備些海蟹、海蝦,還有煲湯的烏雞。我是江西南昌人,少不了南昌炒粉和紅燒魚。”旅阿華人劉芳勇正在采購。出國這些年,他越來越感受到身為華人的驕傲和自豪,“中國越來越強大,中華文化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近幾年,阿根廷的春節(jié)廟會越辦越隆重,很多阿根廷民眾都喜歡中國文化。”

 

皚皚白雪覆蓋著村子,伴著突然炸響的鞭炮聲起早出門拜年——在非洲南部國家博茨瓦納生活了20多年的南庚戌,至今還時常想起小時候過年的場景。“如今我遠在非洲,大年初一只能通過電話給長輩拜年。最大的愿望是能回國,看看年邁的父母,他們的健康是我最牽掛的事。”南庚戌請記者幫助轉達新年愿望,“祝愿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祖國的親人們健康平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