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是我一生的“長征”——澳大利亞漢學家魏華德的長征路

1985年,時年19歲的魏華德和父親一起從澳大利亞前往中國,第一次踏上走長征路的旅程。2011年,當年45歲的魏華德對中國已有更深了解,為探訪中國發(fā)展變化而再走長征路。不久前,56歲的魏華德告訴記者,他現(xiàn)在就像是第三次走上“長征路”,愿用一生去探索中國。

 

魏華德是澳大利亞威爾頓國際集團副總裁、漢學家哈羅德·威爾頓的中文名字。1985年,他父親所在的出版企業(yè)威爾頓國際集團計劃與中方合作,出版一本紀念紅軍長征的畫冊。他們邀請世界各地攝影師,到長征路上多處地點拍攝。年輕的魏華德參與了這個項目。

 

“長征是關(guān)于紅軍的故事,也能通過這個視角向全世界展示美麗的中國。”魏華德說。如今,他已兩次走過長征路,目睹了中國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我看到了中國的發(fā)展。中國擁抱世界,越來越開放。”

 

第一次走長征路時,魏華德只步行了一小段。“當時我們總共只步行了大概50公里,覺得又累又餓,難以堅持,后面路程我們就只能靠坐車了。”他說,這次旅程給自己留下了對于中國的深刻記憶。

 

魏華德回憶說,首次去中國的他受到當?shù)厝藷崆闅g迎。那時,中國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在一些西部偏遠地區(qū),人們見到的外國人還不多。“他們非常友善,”魏華德說,“我們一路上,尤其是在村子里面,感受到人們淳樸的熱情。”

 

魏華德和同伴沿途欣賞中國壯美山川,探訪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了解當?shù)鬲毺匚幕?。他說,那本名為《中國——長征》的畫冊,讓世界看到中國豐富多彩的美麗風景。

 

他還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當年在路上寫的幾本日記——泛黃頁面上貼著老照片,旁邊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下長征路上的故事。其中一頁貼著一張“紅井”的照片,旁邊注釋著:那口在沙洲壩的水井,是當年毛澤東和紅軍戰(zhàn)士們?yōu)榇迕駛兯凇?/p>

 

2011年,魏華德想做一本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5周年的畫冊,并探索長征路沿途地區(qū)的發(fā)展變化。于是,他第二次走上長征路,并將隨后出版的畫冊命名為《中國——新長征》。

 

“那是我第二次走長征路,我們?nèi)匀恍枰欠N精神來支撐大家持續(xù)走下去,那就是永不放棄的精神。”他說。

 

魏華德在文化出版業(yè)工作幾十年,近年來發(fā)現(xiàn)不少澳大利亞民眾對中國文化越來越感興趣。比如,一些讀者喜歡有關(guān)中國哲學思想的書籍。“中國有五千年文明,中國文化有很強的生命力。”他說。

 

魏華德引用中國古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說,自己會盡其所能,為架起兩國間的文化橋梁、增進兩國交流合作貢獻力量。

 

“1985年4月,我第一次到中國,就此開始一段旅程;現(xiàn)在,我仍然在這段旅途中,”他說,“我探索中國的‘長征’不會結(jié)束。”

 

新華社堪培拉電 記者白旭 岳東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