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窮人的狡猾也是正義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12-11 15:17:32 | 來源: 文匯報 |
寫作中的老舍。1951年,他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
今年是人民藝術(shù)家老舍先生誕辰115周年。1899年,臘月二十三,全北平都在歡送灶王爺上天的時刻,老舍誕生在北京小羊圈胡同一戶貧困的旗人家庭。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后,他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作為作家的老舍,一生專注于用文字描繪他熱愛的土地和人民。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大時代里中下層市民的內(nèi)心,用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對民族精神和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他行文的語言,大多提煉自北京白話,且把“想得深”的思想內(nèi)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活潑幽默卻又精致深刻。
老舍始終不曾脫離平凡的勞動者。在他住家門口,常年擺著桌椅茶壺,他喜歡請路過的車夫、小販、郵差等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在這里喝茶歇腳聊聊天。在他的心里,作家和一切靠手藝吃飯的“匠”一樣,都是用心才能做好的勞動者。 ——編者
母親是第一個老師
老舍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闡述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作家,他開篇便寫到態(tài)度:“我想,一位寫家既已成為寫家,就該不管怎么苦,工作怎樣繁重,還要繼續(xù)努力,以期成為好的寫家,更好的寫家,最好的寫家。同時,他須認清:一個寫家既不能兼作木匠、瓦匠,他便該承認五行八作的地位與價值,不該把自己視為至高無上,而把別人踩在腳底下。”
這段話,是作為作家的老舍先生一生恪守的信念。為人民寫作,繼而為民族寫作,他始終把自己和他筆下的百姓連接在一起。在他的人生中,他始終不曾忘本。他曾如此自述:
生于北平,三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爾喬亞之仁未能一掃空也。幼讀三百千,不求甚解。繼學師范,遂奠教書匠之基。
及壯,餬口四方,教書為業(yè),甚難發(fā)財;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示甘于寒賤也。二十七歲,發(fā)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么了不得。
甲午戰(zhàn)爭后的中國,大清朝已是強弩之末,割地賠款,民不聊生。1899年1月,農(nóng)歷戊戌年臘月二十三酉時,老舍出生在北平小羊圈胡同一個底層旗人的家庭。在他之前,家中三男四女七個孩子已夭折了仨。他出生時,父親舒永壽,一個月薪僅3兩餉銀的護軍,正在皇城當值;母親因為失血過多,昏迷不醒。幸虧大姐及時趕到,老舍才不至于凍死。醒來后的母親抱著這個小生命,歡喜卻也悲苦。世道飄零,有一頓沒一頓的窮苦人家,添丁盡是愁??墒歉F親戚窮街坊們并不這么想,大家七拼八湊,按滿族的習俗,給這個“灶王爺升天”時節(jié)落地的小生命辦了“洗三”儀式。按節(jié)氣,父親為他起名舒慶春,母親給他的小名是小狗尾巴。
屬狗的老舍,童年也確如小狗一般卑微卻頑強。瘦弱的母親沒有奶水,稀湯米糊喂養(yǎng)的孩子,到了七八個月時,還不會坐不會爬。大門上劃著一道一道杠杠,是母親做的賒賬的標記,5個一組如雞爪。在老舍看來,窮,就像是一道勒在全家脖子上的繩索。然而更大的苦難還在后頭。
老舍出生時,國運衰敗,民間的義和團運動一波三折,到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打來了。城破之日,皇城里的西太后已帶著皇上大臣跑了,而身為護軍的父親,還守在地安門與洋人交火。槍子打著了火藥,瞬間爆炸。氣息奄奄的父親被老舍堂哥發(fā)現(xiàn)時,是在地安門附近北長街一個糧店里。兵荒馬亂槍炮橫飛,死里逃生的堂哥只帶回了父親的一只破襪。洋人一路殺人放火、奸淫搶劫,窮人家也被刮地三尺,最驚險的一次,老舍被扣在箱底下,逃過一劫。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親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
國不成國,家也不成家……在他的筆下,母親總是在不停地給人洗衣漿補做針線,但母親骨頭硬,再窮也不能失了志氣,不能失了做人的規(guī)矩,可以賒賬不能不還,可以吃虧不能報復(fù),可以貧窮不能失禮……
窮,則獨善其身,這是老舍從母親那里學到的人生第一課。
善良是人生的一盞燈
9歲時,老舍還不識字,雖然母親也想讓他上學,但學費從哪來?如果不是好心的族人劉大叔,老舍也許一輩子只能是個穿街走巷的手藝人。
劉大叔名叫劉壽綿,即后來被北平人譽為“佛家忠臣,師門孝子”的宗月大師。同為旗人的劉大叔出身富貴,雖是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大少爺,卻始終心懷悲憫。他平日里訪貧濟苦,散財為樂。在他的熱心資助下,老舍被牽著手領(lǐng)進了私塾,先拜圣人再拜老師,開始學文識字。在劉大叔的幫助下,老舍由私塾而小學,繼而考上中學。期間,劉大叔常帶著他,劉大叔施粥時他幫忙,辦貧民學校,他充當教員。一年又一年,老舍眼看著劉大叔散家產(chǎn)、散地產(chǎn),生生將錦衣玉碗換成了袈裟托缽。
達,則兼濟天下,這是老舍學到的人生第二課。中學要花一大筆錢,老舍不忍,偷偷考入為窮家子弟實行供給的師范學校,立志做個教書匠。
“當我由師范畢業(yè),而被派為小學校校長,母親與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說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
到23歲的時候,老舍已經(jīng)任京師郊外北區(qū)勸學員,又曾任京師公立北郊通俗教育講演所所長,北京教職員公會小學部委員等,每月可以拿到一百多塊錢的月薪。雖然緊巴,但當當贖贖,日子也還算不悅不怨。但他卻鐵心辭職,去做了個月薪50元的教師。在別人眼里,這事兒辦得實在吃虧賠本,但老舍卻開心不已,理由很簡單,因為“又摸著了書本。”
當官是個清閑的差,有錢有閑有應(yīng)酬,“清閑而報酬優(yōu)的事情只能毀了自己。”因為應(yīng)酬,他學會了煙酒,因為應(yīng)酬,他學會了麻將。雖然他的底線是絕對不嫖,但煙酒麻將,依然損害著他的健康,消磨著他的青春。意識到與一群荒唐昏鬼、官僚政客周旋廝混有百害而無一益時,他已大病一場,病后決然要與過去的自己決裂。他來到孩子們中間,像當初跟隨劉大叔辦貧民學校一樣,安心當老師,得空還寫寫文章,發(fā)表了小說《她的失敗》、《小鈴兒》。
“五四”提供了作家機會
在“五四”之后涌現(xiàn)的作家中,老舍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他將此歸結(jié)為“五四”運動。老舍曾說:“五四”給我創(chuàng)造了當作家的條件。
五四運動的爆發(fā),給剛剛踏上社會的老舍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首先是看世界的方式不再一成不變,敢于懷疑,敢于思考,沖破封建桎梏,要求人的尊嚴;第二,“五四”的反帝旗幟,讓深受帝國主義侵略之苦的他明白了國弱與家苦的必然關(guān)系,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反帝國主義使我感到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再作洋奴。這兩種認識就是我后來寫作的基本思想與情感。”
“五四”帶來的白話文,讓老舍有了用武之地。“用白話寫,而且字句中間要放上新的標點符號,那是多么痛快有趣的事啊!這文字解放(以白話代文言)的狂悅,在當時,使我與千千萬萬的青年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消耗了多少紙筆!”他試著寫詩,寫小說,讓自己的情感傾瀉,思想有了想象。1924年,經(jīng)友人相助,正在南開中學教書的老舍赴英國講學。在那里,為學語言,他大量閱讀英文小說,接觸了狄更斯等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也就越發(fā)思念遙遠的祖國:
想起來便象一些圖畫……這些圖畫常在心中來往,每每在讀小說的時候使我忘了讀的是什么,而呆呆的憶及自己的過去。小說中是些圖畫,記憶中也是些圖畫,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圖畫用文字畫下來呢?我想拿筆了。”
初習小說的老舍,形式上模仿的是《匹克威克外傳》,“內(nèi)容呢,在人物與事實上我想起什么就寫什么,簡直沒有個中心;浮在記憶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與事都隨手取來,沒等把它們安置好,又去另拉一批,人擠著人,事挨著事,全喘不過氣來。這一本中的人與事,假如擱在今天寫,實在夠?qū)懯镜?hellip;…我一方面用感情咂摸世事的滋味,一方面我又管束著感情,不完全以自己的愛憎判斷。這種矛盾是出于我個人的性格與環(huán)境。我自幼便是個窮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親的影響——她是個楞挨餓也不肯求人的,同時對別人又是很義氣的女人。窮,使我好罵世;剛強,使我容易以個人的感情與主張去判斷別人;義氣,使我對別人有點同情心。有了這點分析,就很容易明白為什么我要笑罵,而又不趕盡殺絕。我失了諷刺,而得到幽默。據(jù)說,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壞人,可是壞人也有好處;我愛好人,而好人也有缺點:‘窮人的狡猾也是正義’,還是我近來的發(fā)現(xiàn)。”
1926年,《小說月報》上連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第1期署名“舒慶春”,第2期起改名“老舍”。
相關(guān)新聞
新聞推薦
- 中國成功發(fā)射實踐二十五號衛(wèi)星 中國航天2025年開門紅2025-01-07
- “重走海絲路之遇見媽祖”活動在湄洲島啟動2025-01-07
- 香港玩具展匯聚全球商家展示新品2025-01-07
- 兩岸一家親,這條路他走了36年2025-01-07
- “邊檢+”,讓臺胞往來更便捷2025-01-07
- 第二屆“金陶笛杯”兩岸陶笛邀請賽圓滿收官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