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守望者:83歲箍桶匠入行70年 手工箍桶或成絕唱

最后守望者:83歲箍桶匠入行70年 手工箍桶或成絕唱

圖為徐大爺在工作中。劉峰生 攝

 

老城區(qū)徐凝門街社區(qū)的老箍桶匠徐宏禮大爺雖已83歲,但還在外面忙碌。徐大爺說,現(xiàn)在的忙碌與從前不一樣,以修理為主,新制不多了。

 

記者上門三次 終于見到徐大爺

 

“找他難找呢,除了下雨天,一般白天都不在家。”記者第一次到徐大爺家時,他的老伴說。

 

徐大爺?shù)睦习楦嬖V記者,只要天好,老徐總是一大早就出門,能不能回來吃中飯不確定,一般到下午4時左右就回家了,回家后有時還要出門。由于耳朵有一點點背,他也不用手機,有事就打家里的電話。

 

果然,記者第二次登門是下午4時30分左右,徐大爺?shù)睦习檎f,就這么不巧,剛出去。第三次,記者終于在徐家見到了徐大爺。面對記者的疑惑,徐大爺說,找他去做手藝的很多,不少都是急的。

 

徐大爺說,他屬雞,已經(jīng)80歲開外了。記者看到,徐大爺身材高大、腰板挺直,說話鏗鏘有力。隨著冷空氣的到來,絕大多數(shù)人都穿上了羊毛衫,而他只穿一件棉毛衫外加一件工作服。

 

十五六歲學(xué)徒 一干已近70年

 

徐大爺從十五六歲開始學(xué)手藝,至今已做箍桶手藝近70年,幾十年來,他贏得了顧客的贊許與同行的尊敬,因此到現(xiàn)在還是生意不斷。

 

徐大爺說,他從解放前開始就做箍桶手藝了,十五六歲時,跟他的哥哥學(xué)徒。那時,他們家就在徐凝門街上,沒有門面,有人家請就到人家門上去做。

 

據(jù)徐大爺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他曾進工廠做手藝,但工資低,到外面去“打工”,廠里又不允許,后來再加上其他原因,他干脆從廠里出來“單干”,收入比在廠里高多了。

 

徐大爺告訴記者,做任何行當都既要有天賦,又要勤奮,他對自己的要求是,絕對不做箍桶匠里的倒數(shù),要做就要做第一第二。因此,他曾是老城區(qū)箍桶這一行當里名氣最響者之一。

 

原來做新的多 現(xiàn)在主要搞修理

 

“時代變化真的很快,如今城里人用木制桶裝生活用品少了,生意少了,城里的箍桶匠還在做的寥寥無幾。”徐大爺無奈地說。

 

據(jù)徐大爺介紹,原來的箍桶生意,在城里主要是澡盆、腳盆以及馬桶、水桶等;在農(nóng)村另外有糞車、糞桶等;在飲食行業(yè)有木甄子。由于家家戶戶、各行各業(yè)都需要,因此當時生意非常好。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為原來的五一糖果廠做的木甄子,當時可能是市區(qū)最大的;前幾年,他還為東關(guān)街一家酒鋪做了個酒甄子,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個酒甄子是放在酒鋪前做展示用的。

 

徐大爺說,如今城里人都用起了塑料制品;周邊農(nóng)村也因為城市規(guī)模擴大而變成了小區(qū),箍桶生意從以前的新制轉(zhuǎn)變成修理為主。

 

最后的守望者 手工箍桶或絕唱

 

“我知道的城里手工箍桶同行,最小的都已60歲以上了,因為有退休工資,基本上都不做了。”徐大爺說。據(jù)徐大爺介紹,雖然現(xiàn)在生意不如以前,但因為做的人少,因此他天天都忙。生意主要有兩種:一是城里還有人喜歡用木制的澡盆、腳盆,新的要做、壞了要修;另外就是做老鵝、牛肉等熏燒生意的,還在用木甄子。

 

這段時間,廣陵路上一家做老鵝生意的,作坊里的木甄子燒壞了,把徐大爺請了過去,徐大爺一看,假如修的話,要花很大的功夫,效果還不一定好,干脆做一個新的。“人家做一個要花三天時間,我一天就做好了。”徐大爺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