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環(huán)葡韻與土生葡人(知行港澳)

圖片默認標題

龍環(huán)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本報記者 蘇 寧攝

 

澳門路氹燈紅酒綠的金光大道,是訪澳游客的必到之地。不過,隔著一條馬路,隔著一片濕地,遮天蔽日的綠樹叢中,靜靜坐落著五幢翠綠色的小洋房——龍環(huán)葡韻,也許不少游客都沒到過。

 

澳門著名八景之一

 

早在1992年,由澳門楹聯(lián)學會、攝影學會、歷史學會等8個社會團體組成了澳門八景評議會。評選以綜合考慮“歷史性、時代性、可觀性和連續(xù)性”為原則共同評議,一年后,從候選的43個景點中挑選出燈塔松濤、鏡海長虹、媽閣紫煙、普濟尋幽、三巴圣跡、盧園探勝、龍環(huán)葡韻、黑沙踏浪等“澳門八景”。

 

龍環(huán)是氹仔島的舊名,龍環(huán)葡韻是指氹仔島背后望德圣母灣一帶的歐陸風韻。1847年據澳葡萄牙人向氹仔擴張,建立氹仔炮臺,至1910年完全控制路環(huán),澳葡政府在海島的影響力逐步擴大,路氹葡式建筑不斷興建。龍環(huán)葡韻住宅式博物館的前身氹仔職官住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

 

當年此處面朝大海,景色秀麗,市政花園及星星花園分布其間。海灘紅樹叢生,傍海一條碎石馬路旁,五座并列的南歐式建筑頗具葡國情調。整個龍環(huán)葡韻景區(qū)包括龍環(huán)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嘉模教堂、氹仔圖書館、氹仔市政花園等。在博物館前的紅樹林濕地,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黑臉琵鷺、白鷺、灰鷺、翠鳥和鴛鴦等鳥類。

 

龍環(huán)葡韻的前世今生

 

1999年12月對外開放的龍環(huán)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是以海邊馬路的五幢葡萄牙式建筑為主體的博物館。這五幢建筑于上世紀20年代初落成,有的是澳葡政府高官的官邸,有的是土生葡人的家宅。后來政府將其收購并修復,其中3幢被改建為博物館,分別為“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及“葡萄牙地區(qū)之家”,另外兩幢是“展覽館”“迎賓館”。

 

“土生葡人之家”可以說是澳門最具特色的博物館之一。參觀者在這里可以重溫20世紀初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展館內的大部分展品均來自在澳門長期定居的土生葡人家庭,家具、擺設及家居裝飾,還有布滿全屋的老照片,體現了中西文化在生活中的融合、交匯,這也正是澳門這座小城的生動寫照。

 

“海島之家”是澳門唯一反映路氹歷史風貌的小型博物館,從石器時期的考古文物到今天的各種大型基建項目,以文物、圖片及文字描述的形式重現澳門土生葡人的歷史文化淵源。“葡萄牙地區(qū)之家”主要展出了葡萄牙不同地區(qū)各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手工藝品和圖片,介紹這些民族的生產模式、社會風俗及生活習慣。

 

展覽館定期地舉辦不同類型的展覽,記者日前到訪時正在進行的是韓國攝影師樸升勳名為“旅行記”的攝影作品展。迎賓館則主要用于舉辦宴會、文化講座或舉行一些特色美食活動等。

 

與眾不同的土生葡人

 

說到“龍環(huán)葡韻”就不能不提到澳門一個獨特的族群——“土生葡人”。土生葡人是指葡萄牙人與其他種族通婚而在澳門繁衍的混血后代。

 

葡萄牙人自明朝開始移居澳門,有不少家族已經在澳門生活了超過300年。澳門種族混雜使彼此間通婚成為可能,而葡萄牙在對外殖民中也一直推行與當地居民通婚的政策。首任葡印總督阿爾布克爾克認為,單身漢的品行不及已婚者,有家庭責任的男子才是更優(yōu)秀的殖民者。許多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后,在澳門娶妻生子,從而有了第一代混血葡人。清朝建立后,在澳門的華人人口急劇增加,中葡混血逐漸成為土生葡人異族混血的主體。

 

土生葡人在澳門往往被簡稱為“土生”,他們通常信仰天主教,卻又適應華人社會的生活習俗;他們自認為是葡人后裔,保持葡萄牙人的生活方式,卻以澳門為家;他們自創(chuàng)的土生葡語,歐洲的葡萄牙人卻聽不懂;他們不是華人,卻都會說流利的粵語。土生葡人在餐飲上甚至發(fā)展出一種“土生葡人菜系”,它既不同于中餐,又不同于葡萄牙餐,成為去澳門旅游必嘗的特殊美食。

 

這是一種既中西交融,又別具特色的生活,正如一位土生葡人在詩歌中描繪的那樣:“我既向圣母祈禱,也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澳門小城特有的中西交匯的風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