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博看文物 臺生在京研習中華文化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1-25 11:05:15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資料圖
當臺灣大學生與大陸大學生開展交流時,會有怎樣的火花產生?當見到著名的文物真品時,他們又懷有怎樣的一種心情?
1月13日至24日,由海協(xié)會委托、中華文化學院承辦的臺灣青年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在北京舉辦,8個團隊、370余人就此展開了一趟中華文化研習之旅。在北京期間,臺灣大學生們走進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規(guī)劃館,探訪老北京胡同、鳥巢和水立方,品嘗北京烤鴨、驢打滾、豌豆黃、艾窩窩等特色飲食。他們看到珍貴的文物時會開心大笑,而聞到豆汁兒的味道也會色變。短短幾天的北京之旅,給他們留下了豐富而難忘的記憶。
穿梭于歷史與文物
“后母戊鼎在哪里?快去看后母戊鼎!”
1月17日下午,在國家博物館里,來自臺灣東華大學教育專業(yè)的大四學生曾薇心心情激動地招呼同學們。他們對這尊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享有“鎮(zhèn)國之寶”美譽的青銅禮器印象深刻,“老師在課本中講過這些文物,但是我們只是單純去聽,這次現場觀看,才有了直觀的感受”。
一個小時的參觀時間里,他們從四羊青銅方尊看到了后母戊鼎,中國國家博物館向他們展示了中國歷史的厚重底蘊。
來自臺灣科技大學信息管理專業(yè)的研二學生葉怡君指著一尊精致的古代陶樓文物興奮地說:“我覺得中國古人真的好厲害,能制作出這么精美的作品。”看到館藏的彩繪陶兵馬俑、陶馬等實物,葉怡君驚嘆于古代人高超的技藝,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高雄醫(y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的研三學生陳虹汎表示:“我之前在臺北故宮也看到過一些文物,但是遠不及國家博物館的規(guī)模來得震撼。”中正大學數學系的大三學生陳冠華也表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規(guī)模無與倫比,而且觀賞更加自由方便。
徜徉于昆曲與京劇
1月19日上午,中華文化學院的教室內傳來悠揚的笛聲。昆曲講座主講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王浩在圖書館副館長王瑀的伴奏下,為臺灣大學生們講起了昆曲的歷史和文化,引得同學們聽得入迷。
“我認為昆曲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一個窗口,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它有文學、音樂、表演、美術等元素,更有傳統(tǒng)哲學、美學的思想支持。所以,通過昆曲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最好的渠道。”王浩說。來自臺灣義守大學財務金融專業(yè)的大二學生許振佑表示,講座中的悠揚笛聲令他印象深刻,雖然他沒有能夠聽明白老師的唱詞,但是音樂的變化讓他理解了情感的輾轉輪回,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了解這門傳統(tǒng)藝術。
欣賞完昆曲的婉轉悠揚,臺灣的大學生們又興致勃勃地參與到了京劇的表演中。北京京劇院京胡演奏員張一平演奏的京胡時而舒緩,時而緊湊;北京京劇院青年程派青衣演員沙霏更是走下講臺,為同學們表演了花旦開門、關門的動作。旦角優(yōu)雅的蘭花指、蘭花掌引得同學們的陣陣驚嘆。
上臺模仿表演的互動將講座推向了高潮。來自臺灣稻江大學表演藝術系大二的詹軒策自告奮勇上臺參與表演,在高中學習過京劇的他表演起來有模有樣,引來連連歡呼。“之前我在臺北華岡藝校學習過京劇,將來想成為一名演員,來大陸發(fā)展。” 詹軒策說。
京劇講座主講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戲曲曲藝節(jié)目主持人尚遠表示:“京劇作為中華民族戲曲藝術百花園中的瑰寶,在兩岸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臺灣也有像顧正秋、周正榮等一大批京劇藝術家。兩岸的京劇文化交流多年來沒有斷過。每年國家京劇院到臺灣演出都很受歡迎。這次,我們向來自臺灣的不太熟悉京劇文化的年輕人介紹京劇,一方面有利于兩岸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對于臺灣京劇發(fā)展也有一定幫助。”
暢想于規(guī)劃與未來
1月17日下午,在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館,講解員為臺灣大學生講解北京城,從整體地理地貌、城市規(guī)劃講到故宮、四合院。談及城市規(guī)劃,不少臺灣學生都認為北京對于古建筑的保護做得很好。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專業(yè)研二的林啟翔驚訝于北京老胡同的悠久歷史和獨特民俗,“我很喜歡國子監(jiān)胡同,在臺灣就很少能見到這種獨特的古老建筑,我覺得這種文物保護意識值得學習。”
“這里的北京古建筑真是保存完好。”臺灣發(fā)展研究院的盧信智說,盡管時間緊張,但是在琉璃廠文化街上,遇到榮寶齋、一得閣等老北京賣文房四寶的老字號,同學們還是要進去看上很久,并在老字號門口合影留念。
而位于什剎海旁的煙袋斜街,卻是不一樣的風格。“這里特色小店很多,”來自臺灣科技大學的梁智凱說,“我很喜歡這張熊貓明信片,準備買了回到賓館,寫好了寄回去。”
除了胡同,臺灣學生們還來到了國家體育場和國家游泳館,也就是俗稱的鳥巢與水立方。作為北京的標志性建筑,鳥巢和水立方被譽為奧運場館“賽后利用的典范”,參觀完建筑后,陳虹汎稱贊道:“今天來看這些建筑,還是覺得設計很前衛(wèi)時尚,規(guī)劃真的很有預見性。”
來自臺灣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學系的大三學生楊庭軒也認為:“兩座建筑的外觀就很特別,再加上從上面俯瞰下去的八條車道,體現了現代化的一面。”
“中華文化研習營自2003年開展以來,迄今已培訓臺灣大學生1.5萬余人。”在研習營領隊老師孟淼淼看來,此次研習營活動向臺灣大學生多角度地展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底蘊和祖國大陸現代化建設的嶄新風貌,通過親身經歷和深度體驗,增進了他們對大陸的了解,有助于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葉曉楠 高搏揚 秦雅楠)
新聞推薦
- 兩岸青年論壇在香港舉辦 聚焦人工智能發(fā)展2025-01-09
- “浙”里江山登高迎新年,兩岸攜手逐夢新征程2025-01-09
- 融·合|“回家”的運動 讓兩岸青年的心貼得更近2025-01-09
- 誦《鄉(xiāng)愁》、齊跳舞 兩岸青年同書中國“?!?/a>2025-01-09
- “西安藝術之匙·歷史之門”臺灣大學生研學活動在西安舉辦2025-01-09
- 2025年第二十三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完成全部布展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