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個城市建立1700多家,這個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何值得推廣?

30多個城市建立1700多家,這個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何值得推廣?

 

剛剛發(fā)布的2019全民閱讀報告顯示,溫州紙質圖書人均年閱讀量為6.75冊,比全國多出了2.1冊。

 

這一喜人的數據背后,得益于一種新型公共閱讀空間——城市書房的出現。這是24小時不打烊的閱讀場所,為社會公眾就近閱讀、夜間閱讀、隨時閱讀提供方便,把圖書館辦到市民身邊。

 

30多個城市建立1700多家,這個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何值得推廣?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結合實際建立了1700多家城市書房,呈現出面上開花的良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城市書房已經成為當地文化名片和游客的網紅打卡地,已成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的重要抓手。

 

城市書房的模式為何值得推廣,未來還有哪些可能?近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公共文化專家齊聚溫州,共同探討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與城鄉(xiāng)公共文化空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由十個城市發(fā)起的“全國城市書房合作共享機制”同時成立,拉開了全國各地城市書房聯動共享共建發(fā)展的新序幕。

 

30多個城市建立1700多家,這個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何值得推廣?

 

30多個城市建立1700多家,這個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何值得推廣?

 

據透露,城市書房這種類型的公共閱讀空間最早是從2014年前后開始出現的,比如溫州的城市書房、張家港的圖書驛站、江陰的三味書咖、深圳羅湖區(qū)的悠·圖書館以及揚州的24小時城市書房等。在最早的這一批城市書房當中,溫州首創(chuàng)而且首先使用了“城市書房”這個名稱,如今這個名稱在全國已經被普遍使用。

 

在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李國新看來,城市書房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中國創(chuàng)造,是打通公共閱讀最后一公里的新突破。與傳統的圖書館相比,城市書房高度關注了設施布局的服務半徑和覆蓋面積,這些因素過去在我們國家過去的圖書館設施建設當中關注不夠。其帶來的結果就是由我們過去常說的把老百姓吸引到圖書館,變成了把圖書館辦到老百姓身邊,創(chuàng)造了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具有中國特色的實現方式。

 

而在硬件建設、選址、設計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也打破了以往由政府統包統纜的做法,激發(fā)社會力量參與的熱情。比如,溫州市已經建成的城市書房,90%是由企事業(yè)單位或者街道社區(qū)提供場地。上海嘉定區(qū)的“我嘉書房”吸引了近百個主體以多樣化的方式參與,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 據統計,30個“我嘉書房”建筑總面積達到7685平方米,開架圖書共計18萬冊。2019年,“我嘉書房”接待了讀者近170萬人次,借還圖書逾24萬冊次,舉辦活動近700場。

 

30多個城市建立1700多家,這個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何值得推廣?

 

在空間品質的變化上,城市書房亦是革命性的。各地的城市書房不僅成為居民、游客陶冶情操、休閑娛樂的文藝棲息地,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被各類旅游APP推薦為網紅打卡地。根據市場的需求與商業(yè)適度融合,還推出城市書房+酒店、城市書房+咖啡吧等新型業(yè)態(tài),受到經營者的歡迎和市民的高度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書房已由城市向鄉(xiāng)鎮(zhèn)延伸,比如溫州市已建成63家城市書房的延伸版百姓書屋,推進了城鄉(xiāng)公共文化同質一體化的發(fā)展。

 

“城市書房的建設充分地體現了全球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理念,不僅是新時代中國公共圖書館建設和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而且也是世界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程煥文表示,期望城市書房能夠登上國際圖書館界的舞臺,向全世界圖書館界展示、宣傳和傳播,成為全球公共圖書館界競相學習的榜樣。

 

30多個城市建立1700多家,這個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何值得推廣?

 

圖片:上海格物文化發(fā)展研究院提供

 

作者:李婷

標簽: